全國統一學習專線 8:30-21:00
武漢體育學院原名中南體育學院,是新中國首批獨立設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體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遷至湖北省武漢市,1956年更名為武漢體育學院。2001年之前,學校為國家體育總局直屬院校,2001年9月改為國家體育總局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學校擁有卓刀泉校區(校本部)和藏龍島校區(分校)兩個校區、總占地面積1398畝,建筑面積60余萬平方米。學校建有各類室內室外運動場館及教學樓、實驗樓,教學訓練科研設施先進、齊全,建有數字化圖書館和千兆校園網,圖書館藏書達97萬余冊。
學校現設有9院1系3部2校等15個教學單位,有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運動康復與健康、(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人體科學、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心理學、新聞學、經濟學、表演、教育技術學、英語、休閑體育、體育裝備工程、播音與主持藝術、舞蹈學、廣告學、廣播電視編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本科專業20個。有3個國家級特色本科專業、4個省級品牌專業,建成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6門省級精品課程,有2個湖北省省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國最早培養體育學研究生的單位之一。目前,擁有體育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二級學科2個,共有博、碩授權點18個,是全國碩士生培養規模、專業點最多的體育院校之一。2006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0年學校取得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資格。2010年學校獲得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目前,全日制在校學生1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0余人,研究生1000余人。此外,舉辦了獨立學院——體育科技學院,目前在校生5200余人。
學校始終把教育教學質量視為生命線,不斷更新教育思想觀念,加強教學基本建設,深入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近幾年本科生一次就業率均在90%以上,高于湖北省屬高校平均水平。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專家學者和知名教練員。專任教師、教練員中有高級職稱人員400余人,教師中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體育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科評審組成員1人,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4人,國家體育總局“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百人計劃”3人,湖北省突出貢獻專家10名、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2名、享受國務院和湖北省政府津貼專家18人,博士生導師26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湖北省優秀教師3人,三名教授入選湖北省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哲學教育學學科組成員。
學校現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重點研究基地(中心)5個,有湖北省和國家體育總局省部級重點學科7個,其中體育學一級學科被評為“湖北省高校優勢學科”,體育教育訓練學被評為“湖北省高校有突出成就的創新學科”;學校有“體育類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試驗計劃”“國家體操后備人才培養基地”、“湖北省體育學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湖北省體育舞蹈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中國皮劃艇賽艇高水平人才基地”、“國家田徑單項(跳遠、三級跳遠)奧林匹克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等各類人才培養基地18個。
學校多次承擔國家科技支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課題,奧運攻關課題,以及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獲得多項科技成果獎和國家發明專利,為我國和學校競技體育取得優異成績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持。學校主辦的學術期刊《武漢體育學院學報》(中文核心期刊)和《體育成人教育學刊》,在全國具有較大的影響。
學校競技體育特色突出。漢城奧運會上,學生張香花一舉獲得1枚銀牌和1枚銅牌,結束了中國劃船項目與奧運會獎牌無緣的歷史,開創了體育院校學生在奧運會上奪取獎牌的先河,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學校“體育事業貢獻獎”。自1988年以來,學校培養輸送和在籍學生運動員先后在世界三大賽(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共獲得129枚;亞洲三大賽(亞運會、亞錦賽、亞洲杯)獲83枚。其中,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我校培養輸送和在籍的學生運動員共取得6金2銀2銅的好成績,在北京殘奧會上也取得2枚。學校培養出了像張香花、楊威、程菲等一批在奧運會和世界重大比賽中為國爭光的優秀運動員,為我國“奧運爭光計劃”做出了突出貢獻。
學校十分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后與國外和境外的近60個教育、體育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與全國近30個省市體育局和行業體協進行了廣泛的合作,取得了實質性合作成果。
學校的校訓是“公勇誠毅,學思辨行”;學校的辦學理念是“融體育、科技、人文教育為一體,集道德、文化、專業素質于一身”;學校奮斗目標是: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體育學科優勢明顯、相關學科協調發展、競技體育特色突出、科研創新能力較強的國內、國際知名的教學研究型體育大學。
武漢體育學院